時間無限 一切未完
我們想在此表達某種想法通過將古典轉譯、舍棄顏色、舍棄材質、讓空間釋放出超越它自身的某種張力。
1. 關于解構
解構的對象不僅是對物體,也是對觀念,不僅是形而下,也對形而上,這種表達呈現一種非明確,模糊的,多意的特征。
站在主體建筑之前,先是層層疊疊的瓦檐,弧形的照壁,門總在壁的后面,進入之后會看到天井,
會有回廊,有磚墻,拾階而上,步移景異,光影幻變。而這些磚瓦亭廊,是形式打碎后的重組,
新舊材質的糅雜,是歷史的固有記憶與全新感受之間的沖擊與共鳴,恍如夢境,恍如現實與虛幻..之間。
如此,
瓦還是瓦
磚還是磚
亭還是亭
廊還是廊
但他們都變了一個樣子,變得既熟悉又陌生了。
2.關于時空
中國人關于時空的哲學觀可以從莊子的“上與造物者游,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”中解得,是早已堪透的時間和空間的無限,
隱藏著“逝者如斯夫”不可克服的悲愴和傷痛,同時,又在這無可避免的時空限定中與之一起悠游,
通過詩書畫等藝術形式表現著這時空展開、流動、無限延伸的特質。
中國的建筑也是,通過組群、庭園,甚至窗井亭廊,都試圖在純粹的空間藝術中做時間延長的暗示,
意圖把空間的建筑藝術轉為時間的藝術。本案也試圖這樣的嘗試。
建筑外圍添加了亭廊,..建筑本體倒錐形產生傾倒的壓迫感,同時,半掩映的狀態引導外來者一窺其究竟,
產生向往的沖動,時間也許從這個截點有了開始。
由門而入,從中廳水面旋起的雙旋樓梯讓你的視線不由自主地往上,而你并不能看太多,
所以你可能圍繞它旋轉一圈,或者干脆地拾階而上。水泥質地的樓梯渾厚完整的體量,
因為粼粼的池水而分開的兩組優美弧線并沒有顯得沉重,灰白純凈的色澤伴著腳步也輕了起來,那是對開展的期許。
可能你抬頭望向了一邊,那不遠處相交疊的另一處樓梯,是有誰望向了你,浮在空中的視線糾纏之間,
你錯愕了一下,怎么出現的呢?就像是在時間的同一點上,空間被錯置成了兩片,
要么是另一個時間點的我,被穿梭疊壓到了一起,水波光影互映,氣韻浮動。
待上得二層,中庭上懸掛的亞克力燈片繼續以雙旋的形態延展,向上的頂面和向下的水面都在倒映著這持續發生的,光怪陸離。
時間在這可以被稍稍固定,沿著空間的拓展,你可以走過窄窄的洞口,悠長的通道往內探尋,也可以繞向另一邊的那圈卡座。
它也許是無限時空長河中能暫時棲息的一個部分,而它由透明玻璃磚和鋁網圍合顯示的通透,也表達時空不被干擾的流動性。
繼續延續那旅途,旋上三樓,展開的視線變得完整,被刻意壓低的空間顯得深邃且靜謐。
整頂的水泥球面向中間壓低,光亮處匯聚成一汪清澈綿綿滴落。
被限定的空間仿佛是看到了時間的終點,可你知道那不是,于是坐了下來。視線望向了窗外。
夕陽的余暉蔓延過來,玻璃幕墻上一圈一圈的輕薄鋁瓦迎著這光流轉,
柔軟沒有形狀的水的聲音意猶未盡,帶著你無盡地遙想。
時間無限,一切未完。
3.關于舍棄
“空白”、“無用”等觀念是中國藝術特有的“反感官”美學思想,減少顏色和形式的多樣繁復,在感官之外,尋找更大的有待創造的無限可能。
舍棄顏色,大面積選擇相同色度的灰,這能感受到陽光的色彩,折射光影的微妙變奏。
舍棄材質,盡可能地降低材質的物質性,呈現相對純粹、抽象的表達。地面、墻面、頂面以及雙旋樓梯,
因為其功能不同采用不同的工藝,但都盡量在觀感上“誤讀”為同一材質。雙旋樓梯的扶手經過三次的修改終是成型,
就為了強調與樓梯主體的雕塑感保持一致,扶手表面經過了非常細致的手工打磨,感受到溫潤和細膩。
運用在卡座包間等地方的透明玻璃磚,其通透性減弱了封閉性和圍合感,虛空中暗合了建筑在時間的維度上穿過、停留、迂回、延展的情境。
4.鑿墻、石獅等裝置
包間走廊一側的整個墻面用清水混凝土澆筑,結果模板鼓裂凹凸不平,于是將錯就錯,請了好幾個老匠人手工雕鑿出一道道磨盤樣的紋理,
反而在空間節點上體現出不同的時間變化,而點綴的石獅等飾物,又強化了傳統和現代在空間上的交織